什么样的知识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但并不是所有知识都能改变命运。 那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呢?作者告诉我们,只有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的运用知识,...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但并不是所有知识都能改变命运。

那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呢?作者告诉我们,只有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的运用知识,达成目标。那么,怎样做才能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作者介绍了3种方法,快去文中看一看吧!
什么样的知识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01.你的知识和能力能应对失业危机吗?

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春节在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一则消息,说2017年大学毕业生将近795万,就业难度又增加了。虽然就业那一年容易,但是你有想过为什么吗?

过去大学生是稀缺资源,现在大学生是过剩资源。你比搬砖的多了一些知识,有了一张大学文凭,并不能让你走向人生巅峰,搞不好你的工资还没有搬砖的人高。

案例二:前段时间,华为裁员事件沸沸扬扬,华为中国区开始集中清理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而研发则开始集中清退40岁以上的老员工,主要针对程序员。

(注意,是清退不是退休。)

退休还有退休金,清退是一无所有,想要养老金,自掏腰包。否则, 就中断,国家不承认,你以后就没有退休金了。

看到这则消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的知识和能力能应对失业危机吗?

学历不是优势,年龄不是资本,知识不是稀缺。我们到底怎么办?拼什么才能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生存下来?

真正要拼的是知识深度,只有构建知识体系,你才有可能突出重围,改变命运。

02.你的知识存在什么问题?

问题一:知识分散,独立

看到某公众号说“与客户见面之前,要先对镜子里的自己做一个增强信心的手势”有用,收藏。

刷知乎时,看到“与客户沟通时,要多提问题,多听对方说”很不错,赶紧记下来。

听同事说“在向客户介绍产品的时候,要多说些产生的好,这样顾客才愿意买”有道理,写下来……

翻来你的笔记,你的公众号,微博,知乎收藏夹,堆积着几百甚至几千条知识,你不断的收集知识,一段时间后,你突然发现,怎么会有这么多注意点,学不完。我们绝大数人认为:只要我点了“收藏”按钮,我就把这个知识点收入了囊中,成为了自己的知识。

什么样的知识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事实上,你收集这么多零碎的知识点,觉得什么都很新鲜,只不过是因为你没有一个知识结构罢了。

其实,顾客愿意来买你的产品,合作商愿意跟贵公司合作,无非看中三点:能力,信心,匹配。

顾客觉得你们有能力生产出好的产品;这个好的产生值得信赖;这个产品符合他们的要求,那么你们就可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我们人为划分了很多学科,物理、化学、市场营销、地理、中文学、艺术、心理学、物流管理、会计……觉得每个专业都是独立存在的,相互没有关系。就这样,看起来我们脑子里有一堆的知识,看起来很专业,但是进入工作,真正上手时,你反而不知道如何用。

在海量的信息时代,你担心知识会爆炸,觉得自己无法记住这么多知识,纯属多虑。研究表明,大脑的长期记忆容量其实是无限的。只是你的零散信息太多。无法对信息做出分类,对知识无法进行调用,你才会觉得知识太多,学不完。

你要记住:爆炸的是数据不是知识,知识是结构化的信息,知识永远都不会爆炸。

什么样的知识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问题二:天天追求价值观

“有趣才是人生最大地财富”、“当一个正能量的人”、“学会宽容”、“做一个遇而安的女子”,“你还没有成功,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这些文章之所以受欢迎,甚至引发无数人转发,只是因为它满足了人内心的渴望。

但是,你看了转发了这么多篇文章,并没有什么卵用,你还是老样子,读完后热血沸腾,睡一觉接着走老路。因为这些道理都是别人给的,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就像小时候你还没有长牙,妈妈先把饭菜嚼碎了喂给你罢了。

如果你觉得“有趣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你就应该想想如何成为有趣的人;如果你觉得“你没有成功,是因为还不够努力”,就应该想想到底该怎么努力才有价值,你的努力有没有问题。

这些文章也许表达了你的价值观,但是价值观,人生感悟是根据你的经验而改变的。没有能力,只会谈价值观,就跟空中楼阁一样。没什么经历,谈什么认识?哪来的深刻?装什么逼。少点鸡汤,多点实干,少谈人生,多点技能,才是正经事。你听了这么多道理,读了这么多篇文章,还不如去想想这个问题有多少种解决方案来的靠谱。

天天探索价值观,这是一种病,得治!

问题三:无聊又低水平的摘抄

读书时,我最讨厌语文老师布置的摘抄好词好句好段的作业。直至今天,我都觉得这么做就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为了完成这个作业,我当时还特意去新华书店买了10多本专门收录好词好句好段的书,然后每次临时抱佛脚摘抄,一边抄一边骂老师:“这抄了有什么用?老师不会看,我也抄完就忘”。事实也确实如此,老师每次都只写一个“阅”字。

上大学后,刚开始我也用这种方式阅读,看到好的句子划线,做摘抄。然而,一个星期过去,我就完全忘记上周看了什么书,书里讲了什么内容,有时候甚至都忘记书名叫什么。(直到现在我仍旧看到很多人看书只是做摘抄,抄完写几句无痛无痒的话,然后就没了。)

直到有一天,我实在忍无可忍,狠下心对自己说:“一定要找到原因在哪里,摒弃这种低水平的摘抄”。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看书记不住内容甚至记不住书名,看完后脑子一片空白。我发现,从上学开始,老师教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划线或者摘抄。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记录新知识的过程”,老师说这叫积累素材。

可是这种“阅读+划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记住这些孤立的知识点,而我们的大脑又不擅长记忆孤立的,毫无联系的知识。

读书,读书,读进脑子里,用在现实里才叫读书,不然就是绣花枕头。

03.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如何避免上面所讲的问题,在碎片化环境中保持深度思考。答案只有一个: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就是将获取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出相关联系,并且在遇到问题时,能做出快速反应,提供解决方案,将知识内化成能力。

什么样的知识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如何建立知识体系呢?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放慢速度学习

你买了很多书,我也买了很多书;你做了笔记,我也做了笔记,但是为什么你读完后就是没有效果,而我可以长久记忆甚至用到现实生活中呢?原因很简单,我记录的不仅仅是名人名言,更多的是读完后的启发。

我看一本书,不是从头看到尾,有些书我甚至只看了两三章节。但是,我仍旧收获满满。因为在看书之前,我会先看序言,再看目录,然后选择最有兴趣或者最需要的先看,最后再从头读一遍。

看序言,是因为它能告诉我这本书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一个作者出了书,如果无法用1000字左右的文字来表达“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所写,读者就更不可能看不懂了,那这本书不看也罢。

序言看完以后,看目录。目录是整本书的框架体系,目录可以告诉你这本书是如何设计的,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讲清楚精华内容的。然后再挑自己最需要的或者最感兴趣的开始阅读。

比如春节期间,我约了《认识电影》的书评,这本书五百多页,如果我从头到尾开始读,读一年可能也读不完,甚至会边看边忘。但是,在看完《西游降伏》和《乘风破浪》两部影片后,为了能写出影评,我看了《认识电影》中的故事、表演、构图这方面的内容,边看边回忆电影里的内容,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相关的图片、剧照,逐一进行分析。

通过这两部影片,我知道了电影的故事可以分为:古典模式、现实主义叙事、形式主义叙事、非剧情叙事、神话……了解了一部电影里的构图分为:覆盖最强区域还有对比次强区域,构图的上半部分要比下半部重等等,通过读这本书,我浅显的懂得了许多电影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已经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甚至现在我在看电视剧、电影的时候都会试图分析导演是怎么拍的,故事是怎么形成的。

做了摘抄,你不去反复看,不去思考,就是无用功。这种学习方法无聊,浪费时间,低效率。

我的学习方式是:做了摘抄,反复看反复看,(这本摘抄本子我随身携带)直至能背下来。我甚至要求自己这个星期写文章时,要用到2―3句我摘抄的句子。

你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不是因为你读的书少,而是因为你没有真正将这些书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另外,追求书单没有任何用处。高考650分的人和250分的人书单基本上是一样的。书单本身并不能造成知识体系的差异,甚至改变不了接触信息的数量。你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摘抄,但没有进行二次加工,看似节约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以看更多书,事实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最精华的东西给抛弃了。

从现实入手,深入突破

李叫兽的文章《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里提到一件事,在看神经心理学书籍时看到这句话:“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为了这句话他花了n多个小时,要求自己能用5个现象来解释这句话。

这种学习方式是把理论与生活相结合。我们学习知识,不是为了知识本身而学,而是为了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才学。

春节的时候我在看《鬼怪》,对于这部剧最后的结局——池恩倬转世为人,还是鬼怪,还是神——表示疑惑。自己能力有限,无法解释,于是我便去寻找答案。看到豆瓣有一个网友专门写了一部关于结局的影评,这部影评有图有真相,作者又翻了大量关于宗教,基督教,神学之类的文章。我看完之后仍旧持怀疑态度,然后结合她的影评,又一边看一边分析她的推论是否正确,找了许多相关的资料阅读。就一部电视剧,我花费了一下午时间在研究,做笔记。

这段时间我对什么神学、基督教、教堂之类的东西有了大概的了解。如果放在平时,你跟我讲这方面地知识,听完就会忘记。但是现在,因为《鬼怪》这部影片,让我这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

知识体系建立,不是让你成为书呆子,只知道看书,从书中找到答案。事实上,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一个展览,只要你有心,深入研究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然后收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你学知识,建立知识体系,是为你的工作、学习、生活服务的,而不是成为知识的奴隶。

迭代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你的知识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更新,填充新的知识,来巩固自己的知识架构。

就在昨天,经理给我做去年的个人职业考核,在交流过程中,她问我现在跟3个月前有什么不同。我思考了1分钟,组织了一下语言,跟她讲了我对自己的总结,还有工作的流程与方法。其中讲到:有一个文件,有些合作公司需要,有些合作公司不需要,因为需求太多变,造成我无法及时给客户。经理问我:哪些公司不需要这份文件,哪些公司需要这份文件,有具体的数据么?我听了愣住了,摇摇头说没有。然后经理就说:“从你的表达中,可以看出你确实有在总结反思,但是还不够深入,你完全可以用一个表格展现出来,告诉我需要这份文件的占多少,主要是什么类型的公司。你做一份表格,到时候部门开会时,你就可以分享出来,比你现在告诉我这些更便于解决问题。

我一听,很有道理,经理这段话提供了两个信息点:第一,现在我对工作内容已经足够熟悉,想要对工作方法进行优化,还需要再深入专业,不能只是完成,还需要整合;第二:为什么我在总结反思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缺什么呢?

根据这段话,我利用休息日对自己的工作流程做了梳理,填充了自己的总结反思。

你听了这么多道理依然无法过好一生,原因很简单,你只是听听而已,没有走心。一个人能够时刻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并且有复盘习惯,你的知识体系一定会越来越结实。(大家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写一篇关于复盘的文章)

就像一棵树,它的生命力再怎么顽强,如果你一直不浇水,不施肥,总有一天也会枯萎。所以你需要不断填充和反思自己的知识体系。

04.知识无法改变命运

金庸小说里有一段黄蓉教杨过打狗棒心法的描述,原文如下:

黄蓉道:“我师父授你的打狗棒法仅是招式,而你在树上听到我说的只是口诀大意。现下我将棒法中的精微变化一并传你。”杨过大喜,却以退为进,说道:“这个只怕使不得,打狗棒法除了丐帮帮主,历来不传外人。”

黄蓉白了他一眼,道:“在我面前,你又使甚么狡狯?这棒法我师父传了你三成,你自个儿偷听了二成,今日我再传你二成。余下三成,就得凭你自己才智去体会领悟。”

你看,即使你知道招数,但是学成什么样,还是要靠你自己的悟性和能力。招数很容易学,内力却要日积月累,自己去修炼。

同样的道理,我们对“知识改变命运”耳熟能详,然而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数量,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深度。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对知识进行归纳、分类、保存。构建知识体系并不是单纯看书,多接触人,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它的核心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因此,你应该时刻问自己:“如何做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深度?”

看完这篇文,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可以看以下这几本书:

一、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M·斯科特·派克[美国] 

二、《把时间当作朋友》作者:李笑来[文莱] 

三、《知道力》作者:孙继滨[中国] 

四、《定位》作者:艾·里斯 / 杰克·特劳特[美国] 

五、《工作DNA》作者:郝明义[中国] 

迪迪 新浪书评人,富兰克专栏作者,一个安静的读书人,公众号:迪迪扯淡,ID:ganhuok,微博:@ xy谢小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