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的婚姻,才是最好的模式
婚姻最好的模式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是1+1≥2,两个人在一起,应该要得到更多的可能与收获。
这个算法看上去很完美,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要维系这种算法,往往很难实现。
我们每个人在结婚的那一刹那,都对婚姻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与向往。想象着像童话中的结局一样: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可现实往往是:婚姻生活中,总是潜伏着这样那样的矛盾。曾经两情相悦的两个人,最终走到了两看相厌的地步。
有一对夫妻离婚了,原因竟然是为了一双袜子。
妻子是个爱整洁的人,家里被打理得井井有条,物品都归纳得整整齐齐。丈夫却比较随意,东西走哪扔哪。比如:
妻子每次换鞋后,都会把鞋放进鞋柜,但丈夫从不收纳,任鞋摆在地上;
妻子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丈夫每次找衣服都会翻得乱七八糟;
妻子会把脏衣服收在脏衣篓里,丈夫总会不经意地把脏衣服脱在沙发上,床上,椅子上……
每次看到这幅场景,妻子都会火冒三丈。
妻子觉得家里一定要整洁明净,才能感觉温暖舒适,反之就会烦躁焦虑。丈夫觉得家是让人放松的地方,处处受限制让他神经紧绷,无法放松。
两人经常为此吵架,谁也说服不了谁。
终于有一天,妻子发现刚晒好的枕头边上有一双臭烘烘的袜子,瞬间崩溃了,两人又大闹了一场,最后决定离婚。
伏尔泰曾说过:“使人感到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往往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婚姻与恋爱不同,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磨合。
有一句话是:“细节打败爱情”。
同样,细节也能打败婚姻。
有时候扼杀婚姻的凶手,往往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比如不同的个人习惯,南辕北辙的爱好,生活中的小摩擦等等。
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像鞋里的那粒小沙子。它们日日消耗你的精力,撩拨你的神经,考验你的承受力,挑战你的忍耐极限。
《爱情呼叫转移》中,徐朗与妻子因为挤牙膏到底是从下往上挤还是从中间开始挤的问题而吵架离婚。这并非夸张。
在生活中,因口味不同,作息时间不一致等问题闹离婚的夫妻,不甚枚举。
他们并不是不爱对方,只是没有找准婚姻的模式。
朋友小蓉是个爱运动的人,周末喜欢出去爬山,平时在家爱看英剧美剧,是个爱热闹的人。
阿方懒、宅,休闲时喜欢在家打游戏,爱看抗日剧,是个爱独处的人。
这样爱好与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不仅结婚了,而且还和和美美地过了七年。
原来刚开始,他俩也闹过不愉快:
小蓉每次提出去爬山,阿方要么拒绝,要么不情愿地接受,然后一路抱怨,最后不欢而散。
小蓉认为打游戏浪费时间,并且冷落了她,要求阿方戒掉游戏,阿方则认为打游戏是他最好的放松方式。
小蓉觉得国产抗日剧很脑残,阿方则觉得平时上班很累了,只想看些不费脑子的剧。
他俩经常为这些小事吵闹,然后冷战。
后来有一天,阿方主动提出去爬山。
一路上,小蓉看到阿方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仍然强打着精神陪她说笑,小蓉的鼻子有点酸。
从那以后,小蓉不再逼迫阿方戒掉游戏,每次阿方在打游戏的时候,小蓉就坐在他身边刷剧。
有时候小蓉也会陪着阿方看抗日剧,然后一起吐槽,阿方偶尔会陪着小蓉爬山,运动,和小蓉一起看她喜欢的剧。
在婚姻里,有一种感动叫理解,有一种幸福叫包容。
关于婚姻生活的模式,柏杨早就说过了:“婚姻生活者,半睁眼半闭眼地生活也,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男女。如果眼睛睁得太久,或用照妖镜照得太久,恐怕连上帝身上都能挑出毛病。”
这便意味着:两人要懂得尊重对方,接受对方本来的样子,学会求同存异,互相接纳。而不是试图去改变对方,干涉对方的自由。
台湾一父亲在女儿的婚礼上致辞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结婚之后,你们两个要各去掉一半的个性,才能组成美满的家庭。婚姻不是占有,而是结合。”
我们每个人都是个“1”,我们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一套人生观,价值观。
后来,遇到了爱的人,进入了婚姻的围城,理所当然地认为1+1≥2。
可是,世上哪有百分百契合的两个人。
当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时,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与矛盾。
1+1很多时候都无法等于2,甚至小于2。
如果双方坚持做“1”,事事不愿让步。那么本是无关痛痒的小事很容易被无限放大,原本甜蜜的婚姻就会硝烟滚滚,战火连天。
因此,在婚姻里,应当做减法而非加法。我们需要的不是1+1的婚姻,而是0.5+0.5。
两个人愿意为对方削减一些锋芒,舍弃一些原则,将自己由“1”变成“0.5”,两个人去包容与接纳对方的0.5,然后共同组成一个新的“1”。这才是婚姻最好的模式。
宫崎骏说:“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那个不完美的人。”
于千万人之中,我们相遇相识,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相知相伴。
而对于你我来说,最美好的事莫过于:你欣赏我的不同,我接纳你的不完美。你和我,最终成了我们。
这样多好。
米唐,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睡前读一本书(story_travel)。睡前一小时,让自己读点书。这里还有一只阿回温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