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最好的阶段,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

多年不见的友人,如果问起对方一句,你过得好么?若是对方能答复上一句“都挺好”,就已经算得上是少数幸运者了。 这是这阵子,在心头荡漾最多的感受表达。 并...

多年不见的友人,如果问起对方一句,你过得好么?若是对方能答复上一句“都挺好”,就已经算得上是少数幸运者了。

这是这阵子,在心头荡漾最多的感受表达。

并非是刻意放大成人世界里的“丧气”或者是“颓废之气”。而仅仅是在于,我似乎真切地感受到了:就大多数人而言,生活都是在鸡飞狗跳中行进的。

全方位的准备,自然是难得的。甚至是,稍许的准备——这样的资格,也没有留给很多人。我们一直在赶路,无论你是什么身份的人。

前几年在北京遇到一位职场前辈。

在人生最好的阶段,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

他当时无意间说起了一句,“你知不知道,即便你现在正在担忧自己的前途在何处,但是与此同时,你几乎是处于自己人生中最好的阶段。”

“这个阶段,从前无法拥有,往后也不再有。”

就在我大脑一片空白的时候,他又添了一句,“即便你未来会成就更大,但是承担的领域也会更大。”

我瞬间清醒过来。

立刻继续追问了一句,那这个“最好的阶段”,如何解读?

他答复——

你尚且已经在目前的社会处境中存活了下来,这说明你已经很大程度上,不需要受控于他人的经济制约。这是个人命运独立做主的金字塔底层。

你正当身强力壮,这意味着你的胃口会不错,甚至熬夜过后还能很快休整过来。这部分属于“生理指数”范畴,是老天爷赋予我们的活力天赋——它是有期限的,对你们女性更是明显。

眼下你还没有成家,于是没有过多的家庭琐事处理。于是你也尚不需要忧愁跟谁生、生不生、何时生、生几个等这类女性命运里的重大难题。

“也就是说,你还不需要给这个世界还债,你还在很大程度上拥有自己——这意味着你拥有选择权。”

那个午后我记了很多笔记。而在日后,几乎不需要翻开记录,就可以在脑海里记起来的,就是这一段“他的表述跟提醒”。

于是我知道,它不是记载我的脑子里,而是直接记在了心头。

大概是两年后,有天夜里重读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其中第一个篇章《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找庇护》里,讲述的是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的经历。

历史英雄,总是需要,甚至是必须陷入过绝境的。巴尔沃亚为了让自己不被送上断头台,只能被迫走上一条艰难险阻的探险之路。最后他带领队伍,发现了当时在地球上未被知晓的最后一个海洋,太平洋。

在这个故事中间,茨威格写下了这一句,“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这个故事的阅读尾声,脑海里显现最多的,是当时那位前辈跟我描述的,一个人的“最好人生阶段”。

这说的不仅仅是使命,一些浩瀚缥缈的概念。我所收获到的冲击,恰好是一种反向逻辑思考,那就是——

如果说我们努力奋斗,为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所付出的种种,最根本的诉求是为了“有得选”;那么,是否也就意味着,这世间还存在这这样一类,对“有得选”这件事没有(极致)欲望的人?

这是我想要表达的核心。也是在此想要探讨的一个角色,野生奋斗者。

生活中会有一些人,肩负着一些使命。

因为从小父母离婚,所以要比其他人家的小孩争气。因为是穷人家的孩子,饱受冷眼看待,所以要立志当官,获得世俗尊严感。

还有是因为父辈,甚至是前辈人中出现了杰出的人才,于是自己也必须达到那样的高度,成为自己的家族荣耀,那样才不会给家族丢脸。

我对这种使命的解读是:无论它是狭隘落后的劣根性使然,还是正能量召唤意义的指导,都属于一种外来的使命。

这种外来的使命的后续是:

肩负者,就是当事人在后来的人生里,倘若可以出人头地,那自然是好。

可是与此同时,或许他会陷入另一层迷茫——当自己走到他人所期待的那一个节点的时候,并没有办法感受到真正的喜悦。

而倘若是没有完成这份使命的人,则是会陷入更加糟糕的自我谴责。我辜负了使命,我是一个失败者——这个声音会伴随着自己一生。

并且,他或者她,从来不会意识到,需要冲破这个牢笼。就更别提所谓的自救,或者开拓新世界的人生了。

这个结局的牵引,最重要的当然是来自家庭的教养跟观念传达。

其次是很多后天外来因素的冲击,甚至是刺激——使得一个从小受尽委屈的人,在后来成为达官显贵之后,肆意挥霍自己手中的权利;亦使得一个从小失去父爱的女孩,在长大以后陷入跟年长男人纠缠的重复漩涡;又或者是因为无法相信任何男性,直接成为极端的女权主义者。

在这一切之外,还有另外一类,叫做野生奋斗者。

这一类奋斗者的驱动力,完全来自于自己。

在年少时候,他会观察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即便身边有着千万种参考体系,他只是观察,而不会随意地全盘吸收。

他带着某种屏障(筛选法则)来质疑这个世界。这种质疑会伴随他痛苦的青春年少时期。他甚至会变得有点笨,不那么容易随大流而活。

因为似乎一直有一种力量在提醒他:成年以后不至于那么快地适应社会法则,说明你还比较珍贵,说明你还不至于那么落入俗套。

也就是说,他知道如何生存下去,但是也知道如何不被生活摧毁。

最大的秘密武器,就是看上去“笨拙一点,再笨拙一点。”

即便有千万个人说,自己顺应世俗,是因为要活下去,要养家糊口,以及种种理由。可是我依旧羡慕那一种,在承受这部分压力之外,还努力地活出自己的人。

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带着入世的清醒和出世的平凡,而不会被两种力量带跑偏,走向极端。

我见过这样的野生奋斗者,或者说,他们甚至算不上是“奋斗”的那一类。他们只是学会了如何应对生活的诀窍,带着某种平凡人的大智慧。

我惊叹于他们的平衡,看似温和而又威严的气场。我总是抓住机会,从他们身上摘取更多可以为我所用的借鉴果实。

野生奋斗者需要野生养料。

野生养料来自于生活中很多的特例,而更多是来生活当中很多的常见通识,通识之后的自我反省,以及筛选利用。

想来我写作多年,主题只有一个,跟自己对话。

这其中分量最大的主题,当然是关乎原生家庭。以及由此牵扯出来的不安全感。

我想要表达的核心是:

一个人只要开始知道,自己如今言行及性格种种,都是在“原生家庭”这个养料上诞生出来的——且无论这养料是糟糕还是相对完善。

只要意识到“你是自己,又完全不是你自己”这件事本身,就是觉醒的开始了。

可是这个时候,战争才刚刚开始。

这其中,你的抉择,一开始不是如何寻找自己的使命,而是问问自己:我需不需要“有得选”这件事?

你发现了吗?那些我们一直自我提醒,或者想要用来说服他人的“独立宣言”观点,其实本身就是需要先确定划分范畴的。

我是在很久之后才意识到,这世上就是有人不喜欢“选择”这件事的。

于是你看到,很多成年许久,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的人,依旧希望用“原生家庭之侵害”的名义,来逃离自己现在为人父母所呈现的种种缺陷。

那些沉浸在心理疾病多年的人,抑郁、焦虑、恐慌,在我自己亲身经历过之后,我会有一种诡异的感受:那就是,如果我一直“以病为名”,那我在世俗上的被关照、被体谅会不会更多一些?

就像社会上提倡,要善待老人幼童,而无人顾及成年人——徘徊在失业边缘的中年男人,几乎没有一刻可以喘气的“绝望的主妇们”。

大家都说,人生是不完美的,所以需要自己接受跟释怀。

可是从来无人告诉我们,在“不完美”跟“可以更好”之间,依旧还是有千百种选择的啊。

探讨到这个阶段,我依旧无法给自己一个清晰的答案——关于如何生存于生活,我也不过是其中的受困者。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能够识别到这一点,也当然算得上是觉醒的一环。

于是我才有幸成为了“野生奋斗者”这一类——

我知道我对“有得选”这个概念充满期待,包括极致的欲望;我会尽己所能,去挖掘属于我的掌控能量来源。

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传达一些概念出来,以便让这个世界,多一个人(灵魂)与我胜利会师。

在过了二十五岁之后,我越发觉得身体是很神奇的一样东西。当然这身体也包括了你的思绪跟精神。

你喂养它什么,它必然生长出对应的果实。

愤怒会演化成火山爆发。忍耐会汇聚平静河流。处理好外向跟内向之间的分寸感,会极大地减少抑郁跟悲观感。

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我们大多可以活得平凡,而不必苟且。

这一句,依旧从来无人告诉我。

或者说,哪怕处在短暂的苟且之中,也要尽量地意识到,我需要走出这一步困境。而不是说服自己成为坠落到底的,以现实主义为借口的无所作为者。

到目前为止,我觉得心理学跟哲学思辨带给我最大的阅读体验是:主观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能感知到自己真正的快乐源头来自何处,而不仅仅只是一时半刻的某种短暂安抚。

没有底层逻辑构建的虚假收获,带来的兴奋只是一时的高潮。

而主观性更是可以让你区别出,何为尽力过而不必遗憾,而不是明知自己无所作为,而妄图依赖自己运气不佳来当作掩饰。

三十岁前后的关口,我第一次感知到如何寻觅自由的真谛。

那就是——

我们当然可以向全世界欺瞒,唯独却必须对自己坦诚。唯坦诚者,才有资格成为野生奋斗者。

永远在探究,认识真正的自己,这是自知之明的礼物。自知之明既是原因,也是结果。

野生奋斗者,或许不是最幸福的那一类,但必定不是“被矛盾冲垮至深渊而翻身无门”的那一类。

我知道了解锁这一环的密码,我要将它记下来。

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