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会和一些朋友逐渐分离?

地球在一刻不停的转动,身边的人也就犹如潮水的更替般潮涨潮落。 在小时候,刚搬家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当天晚上妈妈领来了一个小孩,看起来和我一般大,她住在...

地球在一刻不停的转动,身边的人也就犹如潮水的更替般潮涨潮落。

在小时候,刚搬家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当天晚上妈妈领来了一个小孩,看起来和我一般大,她住在我家隔壁。

妈妈说怕我孤独想给我找个伴,于是在新环境中,我有了第一个朋友,不上学的日子,我们每天都厮混在一起、隔三差五去对方的家里蹭饭、一起去玩游戏,一起追星。

儿时的友谊想要每天都黏在一起,巴不得做个连体婴儿,也偶尔会把头靠在一起感叹:“啊!为什么我们不是亲姐妹啊。”

为什么我们总会和一些朋友逐渐分离?

朋友这个角色,在独生子女的童年时光里,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父母采取放养方式的我们,我们一起度过了童年中的每一个节日。

有一篇鲁迅的文章幼时读不知个中滋味,后来再读才觉出其中的沉重,闰土是迅哥儿儿时的玩伴,闰土带给了迅哥儿无比美好的童年回忆。

那幅月下捕猹图深深印在了每个人的脑海,可是当迅哥儿再回故乡时,现实却猛泼了他一盆冷水,他用“我们之间已经隔着的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来形容他们后来的关系。

我们究竟不知谁是闰土,谁又会是迅哥儿,唯有的不过是那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无奈与心酸。

在入学后,在班级里又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在那个年纪,朋友都是被随机组合在一个小区、一个班级、一个学校里的人,并不是在有了认知后自己所做出的选择。

并且因为环境的转变,朋友的增多,会陷入许多的无效社交当中,甚至有时候会忽略了那些真正把你当朋友的人。

于是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自我反省,过滤掉一些爱好不一致的、生活方式南辕北辙的、因为某种动机同你在一起的,以及那些思维差异太大的朋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长大,去了不同的城市,学了不同的专业,毕业后走上不同的岗位甚至过上迥然不同的人生。

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渐行渐远,留在老家的朋友早早的结婚生子,专心的在小城相夫教子,日子过得平淡而缓慢。

而去到了世界各地的朋友,她们有时在伦敦逛街,有时在纽约社交,有时在巴黎的时装周,而有时又在非洲看动物大迁徙。

久而久之,留在老家的朋友话题围绕在了家长里短,而在南法的朋友甚至秉持着独身主义。

生活中或许也总有些人,不愿意放弃那些儿时的玩伴,那些光阴的累积,于是开始想努力的联系起曾经的关系。

可是聊天的时候,你不喜欢她贫瘠落后的旧思想,而她看不惯你夸夸其谈的高姿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客观看待生命中其他人的飞黄腾达。

于是你知道不管自己怎样努力的去维护那段感情,或许到最终该分道扬镳的依旧会走向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

不过至少你努力过了,认清现实后的释然,不留下遗憾。

看《破产姐妹》的时候,有一集印象尤为深刻,Max和Caroline是一对形影不离、同甘共苦的姐妹花,有一天Caroline决定搬出Max的公寓。

Caroline向Max保证自己还会是Max永远的好朋友,Max却说:“分开后的第一周,我们可能还会挤出时间每周末一起喝一杯咖啡,过了几周你就有别的事情不来,我也有事情不来,然后接下来的六十年我们都不会再见面。”

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都长大了,成年人的世界里,各有苦涩和甘恬,每个人都要面对焦头烂额的人生。

于是渐渐同别人说的少了,自己承受的反而多了。我们都是一座座孤岛,只有各自成长,才能融入属于自己的那片大陆。

欢喜相遇也要淡然放手,如果再有缘分,你们总会再次走到一起。若是步伐不一致,那也是人生路上的来来往往。

你们曾经遇见过,了解了彼此的名字,听过对方的声音,曾经结伴过一程,就已足够美好,今后就祝福生活在不同城市的对方,一切顺利,彼此安好。

我们总会和一些朋友逐渐分离,因为人生就像是一辆开往远方的列车,在漫长的旅途中,有人上车陪伴你一程,而他们也随时可能下车离开你的轨道。

到了要下车的时候,即使不舍,也还是要微笑与之道别,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路途不尽相同,而之后又会有其他的旅客上车,或许下一位旅客,能陪你走的更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