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第582期:苹果公司的策略

《罗辑思维》第582期:苹果公司的策略

有声读物」「2018-09-18」「得到APP」 由罗辑思维团队出品,提倡碎片化学习方式,让用户短时间内获得有效的知识,旨在为用户提供“省时间的高效知识服务”。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最近苹果公司开了2018年的发布会。很多人看完发布会之后,有两个感受:第一,新一代苹果手机,没啥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最近苹果公司开了2018年的发布会。很多人看完发布会之后,有两个感受:第一,新一代苹果手机,没啥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不就是屏幕大了一点吗?第二,这个新手机是真贵啊。最贵的居然卖到了一万多块钱,所以很多人都表示不满。

不过,这个事还应该反过来想一遍,苹果不是一般的公司,它是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也许我们认为它创新乏力,这是没办法的事。但是在产品没有特别亮点的前提下,居然还敢大规模地提价,这底气是从哪儿来的呢?这么大的公司,肯定不能假设它是最后抢一把钱就跑路了。它一定要考虑可持续性。那不断提高硬件产品的价格,这样做有可持续性吗?这好像和我们的商业常识刚好相反。

今天我们就试着对这个现象做个解释。

我们都知道,100多年前有家很伟大的公司,吉列剃须刀,1895年发明了一个特别牛的商业模式。简单说,就是把商品拆成两个部分,实行不同的价格策略。比如,吉列剃须刀的刀架就是以很低的,甚至是赔本的价格出售,然后通过卖耗材,就是刀片的收益来盈利。这种模式又被称之为叫“诱饵模式”,消费者因为吞下了第一个诱饵,后来只好源源不断地给吉列送钱。

这个模式后来有很多种变种。比如,打印机和电子游戏机都是这样,低价出售打印机和游戏机,然后主要靠打印耗材和游戏软件赚利润。再比如说电梯,这个模式就更好。电梯本身售价不低,但是电梯对安全性的要求很高,所以,一旦你装上了他家的电梯,就只能给他源源不断地交维修保养费。用户一旦吞下了第一个诱饵,后面就被绑定了。

到了互联网时代,这个模式被大大地发扬。因为互联网的便利性,加上风险资本的介入,企业开始普遍把产品和服务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主要是用来吸引用户,那就免费甚至是补贴,希望用户吞下诱饵,然后,再通过其他部分的产品和服务挣钱。

所以,现在很多互联网上很多生意的计算方法都是:销售额=流量X转化率X客单价。

流量,就是我能在多大的池塘里放诱饵,转化率就是有多少鱼吃诱饵,客单价就是吃到鱼饵之后,我怎么尽可能多从鱼儿身上挣钱。在互联网业界,投资人见到一个创业项目,往往都要问用户量,日活、月活,而刚开始没人关注企业盈利,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只要吃下第一个诱饵的人多,赚钱是迟早的事嘛。这背后的思维模式都是从吉列剃须刀开始奠定的。

但这个世界偏偏有人发展出另外一种模式。那就是苹果公司。

吉列模式是低价销售主产品和硬件,高价销售耗材或者服务。那苹果正好相反,高价销售主产品,免费或者低价提供服务。

比如你买一个苹果手机,或者苹果电脑,里面的很多软件已经装好,比如办公软件,而且是免费的,体验也很好。问题是你想进这个门,那就得买苹果的硬件,那是真贵啊。

你不觉得吗?苹果的这个选择很奇怪,用高高的价格门槛,把大量用户挡在外面。只有进来的人的,才能享受苹果的免费的优质服务。苹果为什么不把硬件降价,让更多的人买得起,先把人弄进来再说嘛,然后再去挣他们的钱啊?我们很多创业者都是这样想问题的,先把门槛放低,把更多的人放进来。

这就牵涉到对这个世界的一个基本判断了。就是什么东西是人类真正离不开的?我们可以称它为“价值之锚”,客户只要用了,离开它的成本就非常高的东西?这个价值之锚到底是实体的东西还是虚拟的东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还是虚无缥缈的体验?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决定了商业模式。如果你觉得价值之锚是实体的东西,而虚拟的体验是只附属品,那你肯定采取吉列模式。相反,如果价值之锚是体验,也就是说,人们一旦喜欢上了一个体验,是很难摆脱它的,那么苹果的模式就是有效的。

我问过一位苹果用户,你为啥什么电子产品都买苹果的?他说,没办法,被绑定了。如果我现在换成安卓手机,一方面我要重新适应,学习成本很高;另一方面,我的手机、电脑、iPad之间的那种无缝连接和资料共享的体验,就会损失不少,更别提我有很多数据在云端储存。现在我要是不用苹果,跟搬个家差不多,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麻烦死了。没有绝对充足的理由,我是不会搬家的。

说到这里,你就明白了,这两种策略的真正分歧在哪里。

企业都是要盈利的,所以,如果你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一分为二,一部分做诱饵,或者说好听一点,做引流,做价值之锚。另一部分做收入,这个无可厚非。但是,具体怎么选择,就要取决于一家企业对于世界、对于趋势、对于自己用户的看法了。

有一位朋友就跟我分析苹果的策略。他说,苹果应该是这么看问题的。

第一,数字世界的虚拟体验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真实世界。这是真正的价值之锚。所以,苹果把全部资源用于打造虚拟世界的体验,并且免费提供其中的一部分,这和硬件便宜这样的小诱惑相比,是一个更好的留住用户的策略。

第二,过去买手机,相当于买一个用品。而现在买手机,是买一个通向虚拟世界的通道。随着人对虚拟世界的依赖越来越重,买手机,就相当于你在虚拟世界里买了一所房子啊,装你的全部虚拟体验啊。每年换一次苹果手机,就算它的价格涨到了一万块钱,就相当于为你的房子每年交一万块钱物业管理费,这虽然很贵,但是随着房子涨价,这个物业费还是有上涨的空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苹果敢于在这么贵的价格基础上,还敢不断上调价格。

今天我们说这个话题,不是想说苹果的策略就一定是对的。只是想提醒,这个商业世界的运行规则并不是只有我们熟知的一种。

大概20年前,互联网世界混沌初开,所有的企业参与者,扮演的是一个新大陆的征服者的角色,征服者只在乎地盘,只在乎用最小的成本攻城略地,所以,他们的行为模式就是拼命地提供诱惑,扩大流量,想着征服了之后,再考虑治理问题,对于那一代创业者,这当然无可厚非。

但是这几年,你会不断地听到一个说法,互联网的流量红利结束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粗放的征服时代结束了。原来流动的牛仔要变成定居的市民,原来的“征服者”要变成“治理者”。

现在假设我们是互联网时代一个城市的治理者。你是一个对城市繁荣负有责任的市长,那你的行为模式就和之前的征服者完全不一样了。你理解一个负责任的市长怎么想问题,你就能可以理解苹果的那些做法。

第一,你不在乎现在有多少人进入这座城市,你更关注已经住在这里的居民的体验,比往这里移民要更重要。因为居住体验好了,市民就会写信回老家,让他们的亲戚朋友搬过来,所以城市的人口增加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体验。

第二,原来在征服者当然鼓励要自由,要对所有的现象兼容并包。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现有城市的市长,你要维护现有居民的起码体验,你就得建立基本的规则、秩序和安全感。只有这样一个城市才能积累起价值。

第三,你作为市长,很清楚一个城市越繁荣,房地产就越贵,居住资格就越值钱。所以你担心什么税收收不上来呢?我估计苹果公司就是这么想的。

那请问这么想问题的一个市长,和那些只关注招徕更多人口然后向他们收税的市长,你觉得谁的城市会更有未来呢?

好,这个话题,我们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