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互相辨认中老去

我们在互相辨认中老去

治愈FM」「2014-11-23」「电台FM」 [有声电台推荐]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你从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悔恨。
那一组照片中有阳光照进空荡荡的室内泳池,在澄蓝的水面上投下光斑;有鲜艳的绿地毯中央,仰面躺着一只黄色的电话听筒;有斜顶阁楼一角,蓝底白花的墙纸斑驳剥落的形态;有光线昏暗的房间窗外,薄雾笼罩绿荫的风景……

女摄影师珍妮弗?麦克卢尔曾以自己生活中的细节为拍摄对象,进行了一个私人摄影项目——《更远房间的音乐声》,以此来提出并回答同一个问题:我们每一天因何而期待黎明。

她说:“我看着朋友们结婚、生子,有自己的家庭,反而产生一种不知意义的迷惑,我试图寻找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答案,却发现自己迷失在问题本身。这组照片就是关于这种迷失的描绘。”

那一组照片中有阳光照进空荡荡的室内泳池,在澄蓝的水面上投下光斑;有鲜艳的绿地毯中央,仰面躺着一只黄色的电话听筒;有斜顶阁楼一角,蓝底白花的墙纸斑驳剥落的形态;有光线昏暗的房间窗外,薄雾笼罩绿荫的风景……

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片段组成了我们的生活。然而有趣的是,假如你也像她那样试图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你会发现每日经过的陈旧风景透过照片看上去都像是新的——原来晨昏之间阳光会给窗帘截然不同的透明度;原来抽屉里卷成卷状的袜子看上去像一堆冬菇;原来洗手间的淋浴喷头总是会略微歪向固定的方向。

同样,如果日复一日地拍同一件东西,你会见证它的变化。你会知道一个苹果究竟是从哪天开始慢慢软塌下去不再水分饱满,你会知道灯罩上从哪天起开始有第一层薄薄的灰。你会发现根本不存在“过着过着就变了”这种事,每一件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迹可循的,只是这变化太细微,夹在日常生活的缝隙里毫不起眼儿。而我们早已对身边的一切习以为常。

我们每一天因何而期待黎明?不,我们感觉不到期待,除非能向自己证明生活并非枯燥的重复。

成长的过程亦然。意识到自己终将老去只是一瞬间的事,但其实这缓慢而隐蔽的过程自从成年起便悄然开始,直到许多年后你才恍然发觉自己的变化。

我们连滚带爬跌跌撞撞地长大,途中渐渐磨平了与生俱来的单纯与莽撞,回过头只看见仍栩栩如生却不再那么鲜活饱满的青春。只有我们自己了解当中的区别——用于定义我们的词由“年少”替换成“年轻”,未来不再是不可预期的漫长岁月,而是一个两位数字的倒数时限。我们已经体会过独立的人生,已隐约看到自己在这庞大世界里的位置,不复年少时的好奇,不复无知时的勇气。年岁渐长的我们学会斟酌,学会考量,学会妥协,学会犹疑,学会不再那么相信直觉。这些能力就像骑自行车或游泳,一旦学会便成为本能。

当新的“本能”覆盖旧的,我们渐渐感觉到自己身体里的某个天平倾斜了。一枚枚砝码不可阻挡地由丰盛的情感缓缓地滑向规则。年少时整个世界都摆在面前,我们仿佛有无数选择可以一一尝试;而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一件一件丢掉不适合自己的东西,留下属于自己的固有形态。

年龄一个一个数字往上加,而生活的内容却在一点一点地做减法。你有了不会再吃的食物、不会再穿的衣服、不会再尝试的工作、不会再选择的人。

老去是无可避免的过程,如同成长。它并不意味着某些特质的消退,而是我们开始本能地遮盖住某一部分的自己。

起初,你会遗憾、会惧怕、会频繁地回忆从前,听到任何有关青春的话题都难免内心溢满感慨,乐此不疲地试图借由与他人相似的记忆去反复验证自己是否曾虚度青春。

相信我,它不会持续很久,直至你安然接受:某天自己终将老去,在能够预见的未来,与这地球上所有的人相同。

同时你也将明白:我们真正惧怕的并非老去本身,而是怕自己与这世界之间的关联变成一种贫乏而僵硬的模式。

今年我29岁。

在29岁生日之前,我从未意识到自己明年就将进入三字开头的年纪。一直认为30是一条分界线,我却预想不到一年之后的生活会与现在有任何不同。这大概便是那位摄影师要表达的“不知意义的迷惑”。

我试图寻找生活中重要的答案,与你一样,与这本小说中的她们一样,与所有人一样。

她们的故事并不特别,只是三个不同年龄的单身女人的生活片段。她们就像每天在路上与我们擦肩的那一张张陌生的、渐露疲态的脸,她们是你,是我,是栖息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美好、焦灼、悲伤和快乐。

她们是我们内心某一部分的镜像,是“更远房间的声音”。

虚构的故事总有结局,不是在此处,就是在别处。而此时此刻还真实地生活着的你和我,在老去之前,我们还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不是吗?

正如这几句诗: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绝望的原因。
我依旧有很多热情,
给分开,给死亡,给昨天,给安寂。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虚假的原因。
我依旧有很多真诚,
离不开,放不下,活下去,爱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