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寻访张爱玲

来过上海多次,虽然琐事烦身,但有个地方—上海常德路195号,从未曾在心里褪色过。心心念念的那个人——犹如从油画中走来的奇女子,依然明媚如初。随着岁月的变...

来过上海多次,虽然琐事烦身,但有个地方—上海常德路195号,从未曾在心里褪色过。心心念念的那个人——犹如从油画中走来的奇女子,依然明媚如初。随着岁月的变迁,我想寻找她生活过痕迹的愿望却愈发强烈。

这次来上海,恰逢得空,所以有了一次非去不可的决心。拦了几部出租车,都被拒载,原因是司机不知道常德路,更不知张爱玲的故居。最后,有个长的极讨喜的年轻胖司机愿意带我去,在车上,他突然问我:“张爱玲是哪位科学家?”后来,我把这段小插曲告诉一位朋友,朋友很平静地说:“一位以出租车谋生的人不知道文学圈的名人,是很正常的。” 当年上海妇孺皆知的张爱玲,终因时光的荏苒,风光尽减,不免令我唏嘘几番。

魔都的秋天很适宜,不冷也不热。打底衫外加一件薄薄的外套,足足应付秋的寒意。常德路不算长,用不长的时间就可以逛完。常德公寓原名爱林登公寓就坐落在路边,一栋8层高的民国时期的意大利人的建筑。在以前,这层数可以眺望全上海。我兴冲冲地来,却被拒于门外,看见门厅的落地玻璃大门上贴着素白纸条“私人住宅,谢绝参观”,8个白体黑字,倒是符合张爱玲闭门谢客的风格。我徘徊门外,不甘心就此离开,透过玻璃,我睁大眼睛往里瞧,隐隐约约地看到狭窄门厅里摆放着沙发桌椅,也是小小窄窄的,散发着古早味,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在那守岗。此时,恰逢一位快递员来送包裹,我趁机尾随进去,还是被看护的老阿姨拦住,虽然时间短暂,我还是扫描了这个不大的地方,在不大的门厅的后端中间位置,一副铜栅栏似的的老式电梯赫然醒目,这种电梯需要人工操作,张爱玲在散文里描写的电梯上升,”人字图案的铜栅栏外面,一重重的黑暗往下移,棕色的黑暗,红棕色的黑暗,黑色的黑暗……“那样的时刻,在升降之间多少光影斑驳的往事重提。

无奈之中,我只好退了出来,在建筑外静静地凝视着墙壁特有的颜色。那样的颜色,曾被陈丹燕形容为“被刷成了女人定妆粉的那种肉色”。

当我不经意抬头往阳台上望去——张爱玲曾经居住的六楼,却看到一位洋人站在阳台上,当然已寻不到当年伊人从六楼吊下一个篮子,买沿街小贩东西的情景。

六楼带弯角的阳台是当年张爱玲重要的活动场所,站在阳台上,她看人来人往,看有轨电车缓缓驶入工厂;或与生命中一个叫胡兰成的男人看全上海的云光暮色,那时她年轻高傲,喜欢穿一件宝蓝绸袄裤,戴着嫩黄边框的眼镜。

毋庸置疑,张爱玲在公寓的生活是惬意的,“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她喜欢听市声,看电车进厂,“一辆衔接一辆,像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克林,克赖,克赖,克赖!’”然后在这电车铃声中沉沉入睡。

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还写到“士林咖啡馆的玻璃窗,犹豫着要不要走点远路,还是仍旧到铜仁路口去喝下午茶去买臭豆腐”

所以,说起爱玲故居,一般都要到常德公寓来,而不是她小时候生活过的另一个住处。

张爱玲许多著名的小说都在这所公寓完成,《沉香屑》、《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等等

而她自己的倾城之恋也在这里灿然绽放又黯然凋零。张爱玲与胡兰成在此相遇,又在这里分别。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我爱看她穿那双绣花鞋子,是她去静安寺庙会买得的,鞋头连鞋帮绣有双凤,穿在她脚上,线条非常柔和。她知我欢喜,我每从南京回来,在房里她总穿这双鞋。”

常德路、南京西路和愚园路交界处,是一个繁忙的十字路口。

在常德公寓底楼沿街处有一家店叫“千彩书坊”,它是以张爱玲概念为主题的书咖,士林咖啡馆早已不复存在。最近,千彩书坊隆重推出”的“爱玲特饮”,叫做“沉香屑”。我就踱进去,找了靠玻璃窗的位置,要了杯”沉香屑”。木桌上陈列着张爱玲的许多书籍。墙上挂着张爱玲照片。在恍惚之中,时光仿佛回到70年前,那个旷世才女,站在阳台上,俯视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