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经憧憬过
在那个公交站台移位之前,它对面是《xx日报》的办公楼。那是栋很陈旧,很朴拙的楼,不高,不大,也没有任何现代化的视觉传达。
可是,从我识字,且第一次知道它的用处之后,便莫名对它有着独特的钟情。每次在站台公交车的时候,我总是先扫一眼对面暗黄斑驳的竖匾,然后透过窗户看里面来来去去走动,或是安静坐着的人,当然,这是在窗帘没拉上的情况下。
我很喜欢那里面的人,虽然我不认识他们,但是,那时的我就觉得,办公室里架着眼睛的他们是有气质的,哪怕是站在窗口抽根烟,也与众不同。
多年以后,我看到一部电视剧《后天美女》,黄奕扮演的女主用很绵的声音喊许召祥演的男主“主编”。我不得不点点头默认,通过那时的笨重电视机传出的两个字是如此动听。
那部剧是晚上吃饭的时候和妈妈一起看的。我的眼睛盯着电视,用很倾羡的语气和妈妈说:以后我也当编辑好了
妈妈说:好好学习呦。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写的第一篇正式的作文——《自我介绍》被老师用图钉钉在教室门口处的展示墙上,我特别高兴。我高兴只是因为发现了我并不是一无是处。美术课画画从来不被老师表扬,手工课上折纸折得四不像,音乐课上从来没有得到老师肯定,数学课上总被老师批斗。可是语文老师肯定我了,终于有老师肯定我了,我怎么能不高兴。
当时的我并不明白写东西这码事会有如此有魅力,只是在拿到崭新的语文书的时候,总会迫不及待地看完书里所有文章,给各篇文章打分,选出最喜欢的几篇,然后在目录处用红色的水彩笔打上五角星。
初中的时候,才真正开始有了写东西的想法。写过玛丽苏小说,都被揉进了垃圾桶,我不得不承认我不适合写小说。那么,我就写日记吧,真巧那时情窦初开,喜欢班上一男生,所以各种夹杂喜怒哀乐的情诗就爬满了我的日记本。如今想到那本被我撕成碎片泡在水里的厚厚的日记,真的有点心绞痛,也明白了冲动是魔鬼这句话的真正涵义。
当然,我依旧没忘记“主编”两字拖长后绵绵的发音,初中的时候,我和妈妈说:妈妈,我去当编辑吧。
妈妈说,妈妈一定什么都没说,如果她说了认同鼓励顺带坚定语气的话,我一定会记得,可是,我完全没有任何印象了。
当然,那时心智不够成熟。觉得想当导游那就去当导游了,哪怕我知道我晕车。也认为想当编辑以后就能当编辑,哪怕很遥远,很遥远。天真总是好的,至少现在回忆起来,还能像那首歌里唱的那样“我也曾经憧憬过”,后半句就暂时省略它吧。
高二分班之后,认识了我同桌,志同道合的两个人总是在英语课上偷偷在桌肚里翻看汉语词典,我们一起找长的好看的,或是既长的好看又读着好听的字,;数学课上我们一起看歌词,把薄薄的《萌芽》《花火》《飞魔幻》压在老师讲解的试卷下偷偷看;其他的课我更无法集中心思去听了,包括语文课。
从小到大,我一直抱着语文是无法靠老师来教好的想法,可是我却忘了有一种教育叫作“应试教育”。所以,就算靠作文拉一点点可怜的分数,也只能勉强靠近均分。
一切结果都是我自找的,无奈在遭报应之前我一直太乐观了。直到高考成绩公布出来,坐在地上差点奔溃,彻底傻眼之后,我用无所谓的态度随随便便填了学校,也顺着他们的想法选了他们认为好的专业。就这样,“杯子碰在一起,那是梦碎的声音。”
我喜欢的学校,喜欢和文学有关或是和文字擦边的专业,在我的鼠标点中其他的专业之后彻底说再见,当时的我麻木的。其实,就算分数不好,我依旧可以选自己稍稍偏向一点的专业,只是打击太大之后,我就像没有思想的木偶完全听一群牵线人的摆布,他们说什么好那就什么好吧,都这样了,我也无所谓了。
就这样,我现在明天要面对一堆数额巨大的金额,加加减减,借借贷贷。我并不是忘了,那时充满憧憬的,那个笑着和妈妈说:“我去当编辑好了”的孩子。
只是我知道很多事不是“我去。。。好了”就真的能好了。就像我幼儿园的时候坐在奶奶自行车的后座上说,我长大以后上清华北大好了,这些话都是天真的产物。
很多事都要败给现实的。
现在我能做的就是上课,作业,考证。就算学校算不上高大上,竞争依旧很大,我甚至有点迷茫为什么要每天上课下课写作业,可是我知道我不认真就会毕不了业,就像高三时不认真就会把高一高二时的好成绩毁于一旦,也就考不上好大学。
所以我现在知道了,要相信努力的意义,哪怕是面对有点厌倦的大学校园,我依然要在这里努力,虽然听着有些牵强。可是你看啊,这几天我上课还算认真,作业也没以前拖拉了,我不是一定要比别人差。
课余时间我还是可以看自己喜欢的书,写自己喜欢的文字,去自己喜欢的地方走走。我喜欢一个人做好多事情,我依然是自由的。
关于编辑梦啊,只是“那时我们有梦”。对于现在的我,看到片刻那则招聘的广告,心里还是会咯噔一下。然后想想,我真的不够格。但广告写得不错,默默地点个赞,就好了。
哦,对了,那句歌词完整的是这样的“我也曾经憧憬过,后来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