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八分》:出卖,作为一种美德

梁文道《八分》:出卖,作为一种美德

有声读物」「2019-01-30」「梁文道」 看理想(微信号:ikanlixiang)脱胎于著名文化品牌“理想国”,致力于拓展出版的边界,以视频、音频、社交媒体,乃至于物质制作的方式,延伸“理想国”那“想象另一种可能”的理念,推动中国人文素养与生活美学的成熟。近年来,“看理想”陆续推出多档视频、音频节目,内容涉及文化、艺术、音乐等诸多方面,如《局部》《听说》《呼吸》《圆桌派》《一千零一夜》《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杨照史记百讲》《焦享乐》等等,在影响力和好评度方面,均为文化节目的标高
快过年了,原本想和大家聊点开心的事,比如在上期“八分”节目中,道长从《小猪佩奇》聊到儿童动画中蕴含的社会学问题,收到一众好评。道长更是首次在节目中“献...

快过年了,原本想和大家聊点开心的事,比如在上期“八分”节目中,道长从《小猪佩奇》聊到儿童动画中蕴含的社会学问题,收到一众好评。道长更是首次在节目中“献声”,大家纷纷表示唱得还不错。

本来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再聊一些很沉重的话题,但最近几天,道长跟朋友聊起一个话题,之后便眉头紧锁,十分揪心。因此,今天的节目恐怕还是不得不沉重一把,因为道长说:我放不下去。

这件事的缘起,是有些读者认为某些学术书籍可能有问题、不太符合这个时代价值观或是主流价值观,这时候该怎么办?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题目,也许是很多过去的哲学家们没有完整思考过的一个现象,这就是:出卖, 作为一种美德。

1.是女友,还是监视你的线人?

出卖,作为一种美德?这好像很违背我们传统的道德习惯:我们并不觉得出卖是件好事,正如你不会觉得偷窃或杀人是件好事。然而,在20世纪,却发生过大规模的“出卖,作为一种美德”的现象。

好几年前,我曾经帮一本书《档案》写过一篇导读,题目就叫做《出卖,作为一种美德》。这本书其实挺有意思的,作者蒂莫西·加顿艾什,他是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中东欧历史的著名历史学家,这本书写的是,作者本人在1980年从英国前往东柏林当交换生时,发生的一些故事。

他当年在东柏林当交换生时,认识了一个东柏林的女孩,两人谈起了恋爱。有一天晚上,他和女友一起躺在床上,忽然之间,他的女朋友站了起来,把衣服脱光,走到窗户边,把窗帘拉开,还点亮了灯,站了一小会儿,才回到床上。

今天看来,我们可能觉得这个女孩的行为好像没什么太深的意思,可能只是一些年轻人没来由的浪漫。

但这个作者,在几十年之后,他已经在牛津大学当历史学教授了,他忽然怀疑起这件事,怀疑他当时的女友,会不会是当年东德当局安排在他身边的线人?

我们会觉得这太离谱了,对不对?你怎么会怀疑自己的前女友是线人、是被派来监视你的?

2.《窃听风暴》和斯塔西

其实这不奇怪,你可能看过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叫《窃听风暴》,讲的就是那个年代的东德,一个非常著名的机构叫“斯塔西”,监听一个剧作家的故事。

在前互联网年代,我们想要知道每个人每分每秒在干些什么、每个人私底下生活的是很困难的。但在东德,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有记录、都能够追溯得到,靠的就是人肉把整个国家严密监控起来。

“斯塔西”可能是历史上把这件事情做得最到位的一个机构,它的正式雇员有97000人,非在职线人有173000人。如果以当年东德人口的估算,就是每50个成年人里面就有一个和斯塔西相关——如果你不是直接替他干活,就是间接为他服务。

所以那个时候的东德,所有老百姓,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哪怕是在家说的一句话,都有可能会被注意到,会被报告给当局。德国人做事特别得精细,所有收到的消息都会被详细地记录进档案。

当年“斯塔西”收集的这些国民个人档案有多少呢?非常惊人,排起来的话,可以长达18公里。

那么蒂莫西·加顿艾什,他研究这段历史,就重新回看这些档案,很自然地想起了自己当年小女友在干嘛?大半夜起床开窗帘,脱光衣服,打开灯,对着窗户站了几秒。这是一种性癖好吗?恐怕不是吧。应该是想故意让这个场面被外头人拍下来。

为什么这么做?大概是因为蒂莫西·加顿艾什是个英国青年,他跑来东柏林当交换生,会不会怀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跟用意呢?

3.人人出卖的社会:哪里有信任?

东西德统一后,当年的这些档案被公开,可以让国民去阅览。很多人跑去看自己的档案,看完就崩溃了——

没想到,自己当年丢了一份工作,是被自己的学生举报了;没想到,当年自己被下放到劳改营,居然是亲姐姐在出卖自己;或是被自己当年深信的一个好朋友监视,好友每天都在向人详细地报告,自己几点几分在哪里喝咖啡,说了句什么话。

这样一来,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就被破坏了。

我们知道,一个社会之所以是一个社会,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种种联系,而在这些联系里,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是信任跟感情——如果我们每个人对身边所有人都不信任、都没有感情的话,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只能说是个原子化的社会。

在原子化的社会里,所有的人都是冷漠的、都是对其他人充满疑虑的、都是恐惧的。整个社会不可能被认真地做好或做起来,也许一时之间看似很稳定,但长远看,其实很难维续,因为这就不能称其为是一个社会了。

——因为,举报成为了最正确的事。

这就是一个历史上崭新的现象,就是:举报,作为一种美德。

大家这样举报下去,产生的结果有多么荒谬。在那本书里,举到很荒谬的一个例子,某些在“斯塔西”工作的线人,他在餐厅吃饭,发现侍者对他态度不好,他就在自己的报告里,把这个侍者写得很糟糕,这样他就能够报复了。

又或者是一些工作上的同事,某个线人嫉妒其他人的地位、待遇比自己好,想抢了他的位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举报他。也就是说,利用举报来完成自己私人的目的,让自己在事业上更加一帆风顺。

我们都会觉得这太离谱了,举报是一个很恶劣的行为,但在这种时候它会变成一种美德,那么,举报,到底这是不是一件美德?

4.在《神曲》中,背叛是最邪恶的罪

古今中外,都没有人能够堂而皇之地把出卖当成一种美德的,比如看理想APP上,有一档徐贲老师的节目,叫《自由的黎明:文艺复兴经典》,介绍的其中一部经典,是西方文学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但丁的《神曲》。

在《神曲》所描绘的地狱世界里,背叛是所有罪恶之中最邪恶的一种。为什么?因为人与人之间构成了这个社会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价值和关系——就是信任。

如果信任被破坏,那就相当于在空气中放毒一样,因为每个人都要呼吸空气,你在空气中放毒,那人人都必死无疑。

信任是一种人生存的必须条件。举个例子:我们知道市场上有很多东西可能是不安全的、有毒或有害的,但我们不得不去继续买它们或吃它们,因为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会永远感到不安、害怕和焦虑。

但丁认为,背叛是最邪恶的犯罪,信任是最根本的社会价值之一,不能够轻易被破坏。这是西方思想史的观点,那么,中国古人又会如何看待背叛和出卖呢?

5.不提倡举报的孟子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忠孝难两全”,自古以来国人最看重的是孝道。尤其在中国的儒家传统里,却是要讲究“忠孝皆全”的。

我们首先要理解,古代儒家所讲的“忠”,是一种尽心做好自己的本分跟职责,一个人尽心尽力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去做你的职位要求你做的事,这叫做“忠”。

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它来自《孟子·尽心上》,孟子的一个弟子问:舜是天子,如果他老爸杀了人犯了法,舜该怎么办呢?也就是说,如果你是皇上,你老爸杀了人、犯了法该怎么办?

孟子说,那还能怎么办?

舜的天下是从尧那里得来的。他要代表天来治理天下的人民,他不能说,我想救我爸,就把这个法给废了、或说让法网开一面,这肯定是不行的。

面对这个矛盾,这是一个所谓的“忠孝两难全”。

孟子的办法,听起来非常有争议,孟子居然说:“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他的意思就是说,舜就丢掉天下、就跟丢掉破草鞋一样,然后背着他老爸逃跑,一直跑到海边,跑到最远的地方、化外之地,不在法律的管辖的地方,跟老爸开开心心过日子,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怎么可以这样呢?你当一个天子,你家人犯罪,你带着家人逃到国家司法管辖范围之外躲起来,这对吗?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的观念。对不对是一回事,在儒家传统文化看来,这种对父亲的举报、出卖,或者把他送交司法也好,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出卖自己的父亲,这不是中国传统。

但如果你是个天子,你要尽天子的职责,就是要“忠”,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很简单,你可以放弃天子的位置,那你就没有了这份责任,也不用背负这份责任,把一个犯法的人交给司法官员去处理。

这时候,你可以带着自己老爸跑了,逃到司法管辖范围之外了,这就叫做“忠孝皆全”了。

这是孟子的解决方法。这也儒家文化面对我们刚刚提到的那种困境的解决之道。但无论如何,在儒家传统里,我们是不能够接受“出卖,作为一种美德”这件事情的。当然在今天,我们是不是还一定要走儒家那一套,或是走哪一套,这都是很可以讨论的事情。

本期八分问答

[本期提问者 | 璋 ] :请问道长,看理想很多档节目都是“十讲”的形式,这是出于怎样的一种考(zhī)虑(niàn)来决定具体的集数的呢?人为的东西,好像总喜欢凑整数或者某些特定数字,当然会加上些“十全十美”“六六大顺”之类的说法。实在很好奇,这是怎样一种心理?不如就开一期节目说说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