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无用的人,是否就虚度了人生?

这是一个挺有趣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小问题。 我想先讲一个《庄子》里的故事: 一个木匠带着徒弟经过一棵大树,徒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树,于是就停下来看。...

这是一个挺有趣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小问题。

我想先讲一个《庄子》里的故事:

一个木匠带着徒弟经过一棵大树,徒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树,于是就停下来看。可是师傅却毫不在意地走了过去。徒弟于是问,师傅,这棵树这么大,这么粗,你为什么看也不看就走过去了呀?师傅说,你看这棵树,虽然它很大,但是它的树干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它的木质很松,一泡就烂了,也不能做家具。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这是一块无用之材呀!

到了夜里,树的幽灵来到木匠的梦里,对他抗议说,你说我一无是处,毫无价值,可是正因为我一无所用,才能长得这么高这么大,生命这么长久。那些有用的木头,早就被人砍去派各种各样的用处了!

成为一个无用的人,是否就虚度了人生?

 

先不说这个故事的意义,我们来说说现在人的生活。上一个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断言,到了21世纪,由于工业和科技的发达,人类必然已经摆脱了辛苦劳动的负担,也彻底摆脱了贫穷,那时候人们只需要每天工作3小时,然后发愁如何打发漫长的时间。听上去是不是挺合理的?

荒谬的是,在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却开始了一个截然相反的“过劳时代”,无数年轻人在工厂,办公室,商业楼里彻夜加班,过度的疲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而即使放假出去旅行,也是疲惫的奔命。

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无法全面地去阐述。我只想从个人角度谈谈我的看法。我想,最大的内在原因是我们焦虑,这是一种根本的存在焦虑,现代社会人们有一种迷思,认为没有工作的人就不配活在世上,于是,每个人都在追求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不但要有一种用,最好是多功能,全方位的“有用”。这种“有用”背后,是深深的存在危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的焦虑变得越来越深,深恐现在的职业在不久的将来被机器所取代。现在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无用”,并且欣然接受了。

但是我想说,成为一个无用的人,其实挺幸福的。

首先,一个无用的人很自由,不会有人要求他成功,要求他努力。

其次,一个无用的人没有压力,不会整天担心他的财产,他的工作,不会精神焦虑,不会抑郁症。

第三,一个无用的人不会有那些出于势利而来的朋友,关系,他的人际很轻松。

……

好了,你一定觉得这些并没有什么说服力,因为成为一个无用的人,可能会很穷,可能会过得很不好,可能会被周围的人看不起,等等。

但是我想说的是,其实“无用”是一种心态,而不是说你应该对自己彻底放弃,彻底不负责任。什么是“无用”的心态?你可能做着一份很忙碌的工作,但还是觉得自己很没用——但这并不是我说的“无用”。

所谓的“无用”,是——我不为外人外物所用,我只为我自己所用。这与你做什么工作,经济收入如何、是否结婚都没有关系,“无用”是:我可以接受自己在别人看来一无是处,我可以接受自己在世俗的标准中没有价值,我也可以安然地处在别人的不屑和鄙夷之中,这些都不是我判断自己人生的标准。

只有心态上做到了这点,才能被称作“无用”之人。

《庄子》故事里的那棵大树,就是“无用”之人的一个很好的比喻。大树真的没有用吗?庄子说,你为何不把它栽种在无何有之乡,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这不就是它的“用”吗?成为一个“无用”的人,在于找到自己最适宜的生存方式,而不是根据别人的判断去生活,不是盲目地在世俗的标准里蝇营狗苟。

你问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是否虚度了人生?

问题在于,你是否真的“无用”了?你是否真的让自己独立于世俗的判断之外,拥有清醒的头脑,选择了你要的人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不管你在外人看来多么无能,多么失败,多么不堪,你都不会觉得自己是在虚度人生,你会明白你活着的每一刻,都是在自己选择的人生路上快乐地前进,那些批判你的声音,那些嘲笑你的人们,对你来说都只是嘈杂的噪音罢了,而那时的你自然也不会去在意。

说到这里,你是否觉得“无用”太难了?

真的很难,但又真的不难。我一直记得成濑巳喜男的电影《情迷意乱》中的礼子对小叔子说的一句话:“我并没有浪费我的生命,我好好地活了。”这个默默为夫家服务了18年的寡妇,在离开的时候说了这样的话,使我肃然起敬,你不会再把这个女性当成是为男性社会奉献的一个愚女,因为她是为自己活的,不管她做了什么,她都认真地去对待,认真地去生活,这就是没有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最怕是一个人无法“认真”,不管他做什么,都只是三心二意,心猿意马,这样的人即使地位再高,拥有再多的财富,都只是在浪费心力,浪费人生。

或许这样的话听上去很陈旧,但对待人生,唯有认真,才不辜负。而如何才能认真——回到“无用”中去,回到你自己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