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自己内心的宁静?

如何实现自己内心的宁静?焦虑的情绪很多,你是如何实现自己内心的宁静的?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个“无家可归”的人。 并非是没有家乡和去处,我所表...

如何实现自己内心的宁静?焦虑的情绪很多,你是如何实现自己内心的宁静的?

如何实现自己内心的宁静?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个“无家可归”的人。

并非是没有家乡和去处,我所表达的这种“无家可归”,是某种缺陷。

起初我以为,是关乎“强大与否”的问题。

可是想来,强大,自然与你所拥有的部分有关,从资源到见识。可是多少人因为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手中已然拥有的,或者忽视某种“天赐礼物”的反向力量,于是被落入极端的漩涡中,吞噬掉自己原本的样子。

或者说,应该这么表达:人唯有能够掌控自己已然拥有的,才可以换得某种强大的力量。这是“物尽其用”法则。

可是仅仅这样,依旧是不够的。

人是欲望的承载者——或多或少。那些为无尽的欲望而奔向无路可退的人群,另一些是磨练自己“减轻欲望”进入自我说服的“修行”之人,后者并不见得就更轻松一点。往往,说服自己“不要”,比“努力去要”更为痛苦一些。

再来便是第二样,关于“态度尺度”的问题。

年少的教育里,我们总是被教育应该与人为善、礼貌待人、退一步海阔天空……诸如此类。可是当竞技场变换之后,即便还没有到学生身份跟社会人身份的切换,仅仅只是从大学校园里的资源竞争(甚至是掠夺),就足以彰显了某种残酷。

只是起初,“适应性”多少有些糟糕如我,不大愿意接受那样的一个现实世界。于是在大学阶段的年岁里,几乎处在一种自我割裂的痛苦中。

换句话说,我找不到迎接第二天的理由——因为好像无论我用什么样的表情去应对它,那都是错的。以及,我并不知道这错误的缘由在哪里,因为我依旧拥有某种强烈的直觉——那并非是我的错。

难题来了,总归需要解决的。

我的解决方案一,是界定某种我所理解的对与错。于是在这个过程里,在某种艰难的过程里,我逐渐从“被迫求生”的探寻中,慢慢过渡到了喜欢上了“寻找自我”这件事。

这段漫长的行程到达某个阶段后,我终于确定了自己不是个怪人——我只是这世间千万种人群中的其中一人。

当然这其中需要我走出家乡那个小镇,需要我离开大学校园那个狭隘的环境,更需要我在很多的生活经验跟阅读经验之后,才能“够到那么一两片羽毛”。

这种“存在于复杂之中的其中一员”,让我突然开始有了一丁点安定感。

而到了这个阶段,就诞生了新的难题。

大概就是:曾经我以为,将自己归类为内向者、安静者、稳重型、感性认知型之后,大概是很难在这个世上生存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一直为这种习惯型反射,添加上一层可以被原谅的外衣。它使得我在遇见困境的时候有了被保护的理由,可是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我的舒适圈。

我认定了自己在人群很多的地方会紧张,我认定了自己在声响巨大的歌舞厅里会昏阙过去。于是我习惯性躲藏,躲藏到“如果可以的话,三五个月都不要出门;三年五载会更好;要是一生能这样,好像也不错。”

我清楚地听到心底的声音是:假如你是真正享受这种绝对的静谧与不被打扰,那当然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可是我更知道的是,即便多孤僻如我,也希望自己是可以“适度被打扰”的那一类。

也就是说,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平凡属性,注定我没有办法为了达到某种真理的目的,而甘愿忍受绝对程度的孤独。

我很喜欢孤独,在这个年岁也已经知道如何善用它、享受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便是我生活里的全部元素。

于是,这种“享受孤独”之外,我依旧需要提醒自己:从客观性来看待,每一种个性(性格)都会有对应的艰难。

只是我们作为某一类,因为对它所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是真切的,所以甚至会在无意识当中,放大它的某种“好处跟坏处”。

这种感受之强烈,一方面会让我觉得自己可以拥有这般敏感性,于是对于生活的感知可以更为深刻;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如果我将这种本色、底色、自我样貌过度强调,那么便会过度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片面了。

这种摇摆不定,是我觉得心底不安、夜不能寐、持续觉得“无家可归”的缘由。

起初我的训练方式,是想让自己从这过度的焦虑感中解放出来。